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中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各行各业迅速行动,积极推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生产结构、运行机理、功能形态等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临电力保供与系统稳定两大安全挑战。
8月6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日前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下文称“《行动方案》”)。
文件共提出,在 2024—2027 年重点开展 9 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其中包括:
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
新型电力系统因其“双高”特性——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应用,正日益成为能源领域的焦点。这一特性虽然带来了清洁能源利用的显著提升和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增强,但同时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行动方案》提出着力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提升新型主体涉网性能、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电能质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安全稳定保障。
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
当前,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承载的是煤电、水电等传统能源的输送任务,而新能源如风电、光伏等的电量占比尚处于较低水平。然而,随着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以及水风光综合能源基地的有序开发与建设,新能源的外送与消纳需求将迎来显著增长,对跨省区输电通道的布局与输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需要,《行动方案》提出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开展新增输电通道先进技术应用,依托先进的发电、调节、控制技术,实现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
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雨雪冰冻、台风、洪涝等极端自然灾害频发,这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了严峻挑战,直接影响了用户供电的可靠性。与此同时,随着分布式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大规模并网,电力系统的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对配电网的承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对配电网在电力保供和转型方面的新要求,《行动方案》提出组织编制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健全配电网全过程管理,制定修订一批配电网标准,建立配电网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实现与源、荷、储的协调发展。
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
随着大量新型主体(如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电动汽车等)的接入,电力系统的可控对象范畴已显著扩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电侧,而是涵盖了源网荷储的各个环节。这一变化导致控制规模急剧增长,呈现出指数级上升的趋势。因此,电力系统的调控方式亟需从传统的“源随荷动”模式向更加灵活高效的“源网荷储融合互动”模式转变。
为优化完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调度系统,《行动方案》提出加强智慧化调度体系总体设计,着力创新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
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
当前,在电力规划与调度中,风电作为新能源的代表,其参与电力供需平衡的比例仍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电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负荷晚高峰时段,光伏由于光照条件的限制,其参与电力平衡的比例几乎为零,这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因此,提升新能源(特别是风电和光伏)的可靠出力水平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创新风光储互补及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模式,《行动方案》提出着力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实现新能源置信出力提升至10%以上;探索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提高数据中心绿电占比;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提升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比例。
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电将继续作为我国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基石,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背景下,煤电行业需要加快低碳化转型的步伐,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煤电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并进一步增强其运行灵活性,以更好地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行动方案》以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为主线任务,开展新一代煤电试验示范;应用零碳或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煤电技术路线,促进煤电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推动新一代煤电标准建设,重点完善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标准体系。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部分地区的新能源项目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猛发展。然而,这种快速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灵活调节资源与新能源在建设规模和时序上的相互衔接存在不足。这种不匹配导致在新能源发电高峰期,系统缺乏有效的调节手段来平衡供需,从而增加了新能源的消纳压力。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需求持续增长的实际,在用好常规调节措施的基础上,《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发挥新型储能调节能力,通过建设一批共享储能电站、探索应用一批新型储能技术,加快实现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同步完善调用和市场化运行机制。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其保有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这一趋势对配套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和严格的要求。为了满足广大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必须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与优化,提升其覆盖范围和充电效率,确保新能源汽车能够便捷、高效地获取电能。
针对电动汽车大规模充电需求及储能资源的有效利用,《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建立健全充电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加快推动电动汽车与能源转型融合发展。
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
负荷侧灵活调节资源的充分调用,有助于缓解尖峰负荷问题、促进低谷时段新能源消纳。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建设要求,《行动方案》提出开展典型地区高比例需求侧响应,充分激发需求侧响应活力,典型地区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或以上,具备条件的典型地区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10%左右;利用源荷储资源建设一批虚拟电厂,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完善相关规则,提升电力保供和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
《行动方案》对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稳定保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不仅涵盖了储能技术的多个关键领域,旨在显著提升储能系统在电网中的综合性能。此外,行动计划还强调了高比例需求响应的重要性,通过引导用户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虚拟电厂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鼓励常态化参与市场调节,通过聚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精准控制和高效调度。
博时储能也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不断深耕储能技术领域,探索更多创新应用模式,携手行业伙伴共同推动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