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总首先阐释了新型储能的概念。他指出,新型储能是区别于传统抽水蓄能的新一代技术体系,通过多元化技术解决能源"源-网-荷"环节的时空错配问题,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支撑。
目前主流的新型储能,分为四大技术路径,分别以势能、抽水储能为代表的机械类储能,涵盖超级电容、超导的电器类储能,以熔盐储热技术发电的热储能,以及市场覆盖面最广的电化学储能,三元锂、磷酸铁锂等锂电储能也是博时储能产品的主要方向。
博时储能的产品已全面渗透能源全链条,从电芯到模组,再到PACK储能电池模块,覆盖便携式储能、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以及电网侧百兆瓦级项目。
在介绍新型储能现状时,姚总通过数据展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达137.9GW。其中,新型储能装机规模78.3GW,超过抽水蓄能的58.5GW,锂离子电池储能成为市场占比最大的储能技术。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也实现大幅增长,达到184.2GWh,同比增长147.5%;新增投运装机规模109.8GWh,同比增长136%,百兆瓦级项目数量增速明显,共计180余个项目投运,同比增加67%。
规划、在建项目中100-500MW项目数最多,相较去年提高19个百分点。应用领域方面,源侧、网侧、用户侧分别占比31.6%、61.2%、7.2%,用户侧占比提升4个百分点,装机规模同比增长390%。
地域分布
Top10省份装机均超吉瓦,新疆和内蒙古分别以新能源配储和独立储能为主导,成为能量规模和功率规模第一的省份。
招投标市场同样呈现高增长态势,2024年上半年,电池系统、储能系统和EPC的招标量同比分别增长86%、29%和124%,电网侧招标规模涨幅最大,同比增加140%。中标市场以EPC为主导。
政策层面
近30个省市发布2025年新型储能产值目标,总目标超3万亿元,26个省市制定2025年底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总规模达86.6GW,8个省份已完成"十四五"目标。
根据CNESA预测,2024-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在理想场景下将达到326.2GW,年均复合增长率28.7%;保守场景下也将达到240.5GW,年均复合增长率22.2%。
对于新型储能的未来,姚总充满信心。技术创新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将逐渐成熟并商业化,固态电池技术有望带来颠覆性变革。同时,储能系统将朝着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提升集成化、智能化及安全水平。
然而,储能市场也面临潜在风险,如产能过剩与低价竞争、调度效率待提升等问题。应用场景将更加多元化,数据中心配储、工商业储能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面对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博时将不断丰富自身产品序列,构建更多元化的储能应用体系。
姚总强调,储能不仅是技术竞赛的战场,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柱,是能源革命的"关键变量"和未来绿色经济的"核心赛道"。
无论是技术突破、市场爆发,还是政策支持,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已进入黄金时代。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创能源美好未来!